兰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2-2025年)
来源: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学素质建设的决策部署,大力提升我市公民科学素质,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 年)的通知》(国发〔2021〕9号)《甘肃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甘肃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2-2025 年)的通知》(甘纲要办发〔2022〕1 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目标,攻坚推进“强省会”行动战略,夯基础、补短板、强弱项、促发展,着力打造社会化参与、智慧化传播、规范化建设的科普工作模式,努力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为系统推进兰州实现高质量发展、重振兰州辉煌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撑、创新动力。

(二)主要目标。到 2025 年,我市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 15%,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科普工作影响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提高。培训科学类教师 1000 人(次)。全市中小学配备专兼职科技总辅导员和科技教师团队覆盖率达到 100%。完成各类农民培训2 万人(次)。建立科技小院 4 个。创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20 个。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 10 万人(次)。创建50 个市级科普基地、20 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0 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公共交通工具、星级物业小区科普覆盖率达到 100%。

二、提升行动重点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理性思维,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科学生活方式,实施 5 项提升行动。

(一)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将科学精神融入教育全过程。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200 场次,宣传优秀科学家、杰出科技人才的先进事迹和爱国情怀。加强在校师生科普工作,将科学素质教育纳入教育机构工作考核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行科学素质教育学分制。助力义务教育“双减”工作,建立科教资源校内外衔接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博物馆面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组织科技工作者常态化进校园。开展校园科普日、科技节、科技周、夏令营、科普一日游等科学实践和科技研学活动。(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科协)

2.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探究科学,组织“小小科学家”“科普宣讲员”等评选活动,举办青年科普创新实验及作品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青少年创意编程与智能设计大赛等科技竞赛。实施英才计划,组织高校科学营,支持成立 50 个“科技兴趣”社团,对热爱科学、有科学潜质的中小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积极推广“科创筑梦”青少年科技创新提升服务平台,向中小学生提供优质科技教育资源。(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科协)3.加强科学类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大对中小学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培训科学类教师 1000 人(次)。全市中小学配备专兼职科技总辅导员和科技教师团队覆盖率达到 100%。通过科技竞赛、科普活动、专业培训、资格认证,提高中小学科技辅导员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选聘了解青少年成长规律、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情况和有影响力的专业人员,成立青少年科技竞赛专家库。(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科协)

(二)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强化基层农技农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为农户提供科技服务的能力。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农村科技服务,推动科技资源、人才和服务下沉,为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技服务提供专业指导。支持农民合作社、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发挥好农业技术人员、“田秀才”、“土专家”作用。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合作建立 4 个科技小院,推进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创建,打造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协)

2.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完善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农民培训体系,发挥好农业科教云平台、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促进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够满足乡村振兴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农民,重点培育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农技协领办人、龙头企业骨干技术人员、乡村致富之星等乡土科技人才,着力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好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到 2025 年,完成各类农民培训 2 万人次。(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科协)

3.全面提升农村人口科学素质。将科普阵地建设纳入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等建设。整合乡村文化服务阵地资源,改善农村科普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党群服务中心等场所的科普资源配置和传播平台建设力度。支持村级科普宣传电子屏、科普长廊、科普图书室、科普服务站建设。建立农村兼职科普宣传员队伍,通过村社微信群等渠道,定期推送、传播科学种植养殖、生态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绿色发展、防灾减灾、卫生健康、移风易俗等科学知识。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技文化卫生活动,重点加强对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的科普服务。(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文旅局、市卫健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妇联、市科协)

(三)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开展理想信念职业精神教育。组织开展劳模先进事迹宣讲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精益求精和勇于创新的浓厚氛围。组织开展建功立业、劳模引领、班组创新和“五小”等群众性技术活动。发挥职工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鼓励职工围绕企事业单位技术难题和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发明创造活动。做好优秀科技工作者、最美科技工作者、青年科技奖和劳模、“五一劳动奖”、“工人先锋号”的推荐、评选和宣传、服务工作。(责任单位:市总工会、市科协)

2.加强重点群体职业技能培训。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技工院校为基础,各类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按照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开展以订单、定岗为重点的定向式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组织开展新录用人员岗前培训、职工在岗培训、脱产培训、转岗转业培训、在线学习。面向全市各类企业职工和脱贫人口、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退役军人、残疾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严格执行化工、矿山、电力、钢铁等高危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各类特种作业人员和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培训合格上岗制度。(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应急局)

3.发挥企业家的示范引领作用。弘扬企业家精神,提高企业家科学素质,引导企业家增强爱国、创新、诚信和社会责任意识,不断拓展视野,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和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的推动者。鼓励企业提高对创新型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进一步提升职工的专业技术能力。鼓励企业在宣传平台上开设科普专栏,利用实验室、产品陈列室等宣传教育阵地,广泛开展经常性职工科普教育活动,重点普及生产经营、生态环保、职业健康、安全防护等科学知识。(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政府国资委、市工商联、市科协)

(四)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开展智慧助老。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将运用智能技术能力纳入老年人教育的重点内容,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着力解决老年人在防疫、出行、就医、消费、办事、文娱等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中遇到的困难。通过体验学习、尝试应用、经验交流、互帮互助等,引导老年人了解新事物、体验新科技,融入智慧社会。开展针对性普及宣传,提升老年人信息的获取、识别和使用能力,有效预防和应对网络谣言、电信诈骗。(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卫健委、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大数据局)

2.开展银龄科普。组建老专家科普报告团,发挥老科技工作者在社区、农村、青少年科普教育中的作用。弘扬尊重和关爱老人的社会风尚,推动科技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等公共场所改善助老设施。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面向老年人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强化家庭、社区、社会协同,依托老年大学和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科普园地、党建园地等阵地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科普服务。(责任单位:市委老干部局、市民政局、市科协)

(五)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深化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等重大战略机遇的认识,切实找准将新发展理念转化为系统推进兰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不断提高履职水平和决策能力。(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

2.提高领导干部公务员素质。认真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公务员培训规定》,将科学素质教育纳入党校(行政学院)教学计划和干部教育网络培训。鼓励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通过学习强国、甘肃党建学习前沿科技知识。开展科普进机关活动,组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读一本科普书籍、听一次科普讲座、参加一次科普活动。加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特别是现代科学信息技术运用的培训,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决策意识和科学技术应用能力。(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直属机关工委、市人社局、市科协)

三、重点工程

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社会协同、开放合作,不断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构建主体多元、手段多样、供给优质、机制有效的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实施 5 项重点工程。

(一)服务机制重构工程

1.健全基层科普服务体系。构建市级统筹、县区组织、乡(街)推广、村(社)落实的科普服务体系。实施基层科普行动强基计划,开展科普示范创建活动,建立健全乡镇(街道)、园区、科技企业、职业学院等基层科协组织,组建 1000 名左右的科普宣传员队伍。将科普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青年之家、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阵地,组织开展“科普+”活动。动员高校、医院、企业、科研院所等设立科普岗位,组建科技志愿服务队,科技志愿者注册人数达到 1000 人。(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文明办、市科技局、市卫健委、团市委、市科协)

2.建立应急科普协同机制。强化突发事件状态下部门协作和媒体沟通协调,完善应急科普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重大公共事件应急科普宣教平台,做好权威发布、专家咨询、线上传播、线下服务、专题宣传等工作。组建 100 人左右的应急科普专家库。开展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疫情防控等主题宣教活动,推进应急科普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强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传染病防控知识、卫生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和培训。通过健康讲座、宣传栏、网络媒体等方式,普及疾病防治和健康生活等方面知识。到 2025 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 25%。(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应急局)

(二)媒体传播创新工程

1.加强科普宣传媒体建设。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作用,通过网站、广播、电视、报纸、微信、微博、视频号、户外广告等平台,及时报道重大科技成果、杰出科技人物、重要科普活动和社会关注的科学热点等内容。兰州电视台、兰州广播电台、兰州日报、兰州晚报等市级媒体开设科普专栏,增加科普内容,加大宣传力度,定期播放、刊发科普节目和文章。(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城管委、兰州日报社、兰州广播电视台、市科协)

2.加快智慧科普推广使用。积极推进科普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建设科普资源公众服务平台,推动“科普中国”与智慧城市、智慧教育、智慧小区等平台充分链接、深度融合,促进优质科普资源共用共享。在互联网便民服务平台上开设科普专区,建设可在线上展示的智慧科普平台,向市民提供权威、准确、实用的科普信息。(责任单位:市大数据局、市教育局、市住建局、市科协)

3.加大科普创作支持力度。丰富科普文化产品,加大对乡村振兴、航天科技、数字经济、心理健康、清洁能源、中医药文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领域科普创作支持力度。繁荣科普文化创作,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作品创作,推动科普与艺术、人文有机结合。扶持科普创作人才成长,举办科普创作论坛,开展科普作品评选,培养科普创作领军人物。(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市教育局、市文联、市科协)

(三)基础设施拓展工程

1.不断拓展公共设施功能。建设集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少年宫等为一体的兰州文化艺术中心,打造现代化的“文化+科普”大型综合体。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多渠道投入的机制,通过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兴办、建设、资助科普类场馆、科技活动中心(活动室)、科普画廊和科普基地等科普基础设施。统筹使用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资源。鼓励和支持博物馆展示和讲解藏品所蕴含的科学知识。(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文旅局、市科协)

2.充分发挥公共场所作用。不断扩大科普宣传阵地的覆盖面,统筹使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宣传教育资源,实现安全生产、环保、食药、林业、地震、气象、消防等宣传阵地社会化开放。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交流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年之家、体育馆、影剧院等公共场所提升科普服务功能。倡导旅游景区、公园、广场、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设置科普宣传内容。(责任单位: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交通委、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应急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林业局、市地震局、市气象局、市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委会、团市委、市科协)

3.构建科普联合体新模式。鼓励有条件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建设公益性主题科技馆或博物馆。开发利用工业遗产和闲置淘汰生产设施,建设科技博物馆、工业博物馆、安全体验场馆和科普创意园。开发有科技特色的研学产品和课程,推进研学实践教育高层次发展。加强科普基地的运行评估和绩效评价,构建动态管理和长效激励机制。到 2025 年,创建 50 个市级科普基地、20 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0 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建立 100个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政府国资委、市教育局、市科协)

(四)科技资源转化工程

1.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将科普工作纳入科技创新基地考核中,实现科普功能与科研功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在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成果评定中开展科普服务评价,推动在相关科技奖项评选中列入科普工作指标。引导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和人员,通过开展科普活动、进行科普创作等方式,普及研究成果。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普工作激励机制,在项目立项、岗位聘任、年度考核中增加科普任务、设置考核指标,鼓励科技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普工作。(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科协)

2.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专项行动。立足区域科技资源聚集优势,组织高校、科研院所成立科普工作联盟,发挥成员单位在科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向公众开放图书馆、实验室、陈列室等相关科普场地或者设施。鼓励实验室、研究中心、野外观测站、科技企业孵化器、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单位利用自身设备和实验环境,开发科技资源的科普功能,面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科协)

3.建设高水平科普专家人才队伍。将科普人才纳入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加强高端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为科技人员开展科普服务提供平台,选聘 100 名“金城首席科普专家”,建设 100个“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鼓励高层次科技人员领衔实施科普项目,开展科普作品创作,普及和宣传科技知识,针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主动、及时、准确发声。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建设,深入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活动,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守社会责任,自立自强,建功立业,争做践行科学家精神的表率。(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科协)

(五)科普覆盖扩面工程

1.扩大居民小区科普覆盖面。在小区宣传栏、电子显示屏、业主微信群、物业公众号定期投放、推送公共安全、疫情防控、垃圾分类、节能环保、食品卫生、合理膳食、远离毒品、扫黑除恶、打击传销、非法集资、电信诈骗等科学知识,举办讲座、义诊等科普活动,丰富小区居民科技文化生活,提升业主对科学知识普及的感知度和获得感。到 2025 年,全市星级物业小区科普覆盖率达到 100%。(责任单位:市住建局)

2.扩大公共交通科普覆盖面。在地铁、公交、水上巴士等公共交通工具移动电视和车站、码头宣传栏、显示屏、公众号开展针对性宣传教育,提高乘客应对火灾、疫情、溺水、交通事故、机械故障、拥挤踩踏、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的避险、逃生、自救、互救能力。定期组织驾驶、安检、保安、巡防、调度等人员开展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提高公共交通从业人员应突处突能力。公共交通工具和车站、码头科普覆盖率达到 100%。(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交通委、市应急局)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科协,具体负责牵头抓总、综合协调、指导检查、沟通联络等工作。建立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相关措施,安排部署任务,研究解决问题。各部门各单位按照责任分工,将有关工作任务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目标管理考核,推动工作任务落实。

(二)健全工作机制。定期对成员单位、县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进行检查、通报。建立健全科普动员激励机制,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科普的积极性,对在科学素质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依托兰西城市群、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强与西宁、白银等城市在智库建设、人才引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三)强化保障措施。市、县区政府根据有关政策法规规定、财力情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需要,将科普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公共财政投入水平,保障科普工作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各部门各单位根据任务分工安排年度经费预算,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提倡和吸纳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采取设立科普基金、资助科普项目等方式支持科学素质建设。

(四)狠抓任务落实。制定年度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要点和目标任务,对完成情况进行总结。2023 年,开展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中期评估,针对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积极推进目标任务落实;2025 年,对“十四五”期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进行自评,配合中国科协、省纲要办开展监测评估工作,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